中国大学mooc水分析化学慕课答案大全-凯发k8天生赢家
会计类问答 7307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单元测
1、属于化学指标的是
a、浊度
b、游离性余氯
c、硬度
d、色度
2、toc 代表什么?
a、总需氧量
b、化学需氧量
c、总有机碳
d、生化需氧量
3、我国饮用水水质卫生标准gb5749-2006 规定饮用水中浑浊度一般不超过几度?
a、4度
b、2度
c、1度
d、5度
4、属于水质监测的物理指标是
a、色度
b、溶解氧
c、化学需氧量
d、细菌
5、测有机物的水样多选用
a、塑料瓶
b、玻璃瓶
c、矿泉水瓶
d、药瓶
6、化学分析法主要用于( )组分的测定,组分的质量分数在( )以上。
7、水的颜色分为( )和( )。
8、化学分析法是以( )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9、水质是指( )。
10、化学分析可以分为( )分析和( )分析。
11、浑浊度是指( )。
12、水质微生物指标包括( )。
13、有机污染物综合指标主要有( )。
第一章 单元作业
1、水样如何保存?
2、水样保存技术的要点是什么?
第二章 误差及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
2.1 定量分析中的误差随堂测验
1、下列各项定义不正确的是( )。
a、绝对误差是测定值与真实值之差
b、相对误差是绝对误差在真值中所占的百分比
c、偏差是指测定值与平均值之差
d、总体平均值就是真值
2、滴定分析要求结果相对误差为0.1%,称样时绝对误差为0.2mg,则称样至少应称取( )。
a、0.1g
b、0.2g
c、0.3g
d、0.4g
3、某试样经分析得含锰质量分数(%)为:41.24,41.27,41.23,41.26,分析结果的标准偏差为( )。
a、0.018%
b、0.015%
c、0.044%
d、0.020%
4、下列分析结果0.3406,0.3408,0.3404,0.3402,说法正确的是( )。
a、平均偏差为 0.0002
b、平均值为 0.3405
c、标准偏差为 0.059%
d、标准偏差为 0.020%
5、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精密度高,准确度一定高
b、准确度高,精密度一定高
c、消除系统误差的前提下,精密度高,准确度不一定高
d、准确度高,精密度不一定高
2.2 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随堂测验
1、下列情况产生的误差属于系统误差的是( )。
a、指示剂变色点和化学计量点不一致
b、滴定管读数最后一位估测不准
c、称样时砝码数值记错
d、称量过程中天平零点稍有变动
2、下列情况属于偶然误差的是( )。
a、化学试剂纯度不够
b、使用未校准的移液管
c、有1:1的盐酸代替1:10的盐酸
d、气温
3、做对照实验的目的是( )。
a、提高实验的精密度
b、使标准偏差减少
c、清除随机误差
d、检查系统误差是否存在
4、在少量实验数据的误差处理中,使用t分布代替正态分布是由于( )。
a、测量过程中存在误差
b、总体标准偏差无法知道
c、少量数据不符合统计规律
d、总体平均值无法知道
5、测定铁矿中铁的质量分数四次结果的平均值为56.28%,标准偏差为0.10%。置信度为95%时[已知t0.95,3=3.18,t0.95,4=2.78]总体平均值的置信区间(%)是( )。
a、56.280.138
b、56.280.14
c、56.280.159
d、56.280.16
2.3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随堂测验
1、包含二位有效数字的是( )。
a、2.010-5
b、ph=6.5
c、8.1010-5
d、-5.30
2、按照“四舍六入五成双”规则下列数据能修约为四位有效数字0.1058的是( )。
a、0.10574
b、0.105749
c、0.10585
d、0.105851
3、下列结果应以几位有效数字报出( )。 0.1010(25.00-24.80) 1.000
a、5位
b、4位
c、3位
d、2位
4、根据有效数字运算规则,19.469 1.537-0.0386 2.54的结果为( )。
a、23.51
b、23.513
c、23.5
d、23
5、有四个同学从同一滴定管读体积,读的合理的是( )。
a、25 ml
b、25.1 ml
c、25.10 ml
d、25.100 ml
第二章 单元测
1、在滴定分析中出现下列情况,哪种会导致系统误差( )。
a、滴定管的读数读错
b、滴定时有液滴溅出
c、砝码未经校正
d、称量中零点略有变动
2、下列有关误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系统误差是无法消除的
b、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曲线与测定结果有关
c、误差的大小可以衡量准确度的好坏
d、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可以看成真值
3、减少偶然误差的方法是( )。
a、进行仪器校正
b、做对照实验
c、做空白实验
d、增加平行测定次数
4、若试样的分析结果精密度很好,但准确度不好,可能原因是( )。
a、试样不均匀
b、使用试剂含有影响测定的杂质
c、有过失操作
d、使用的容量仪器经过了校正
5、偶然误差正态分布曲线的两个重要参数为( )。
a、准确度与精密度
b、f检验与t检验
c、标准偏差和总体平均值
d、置信度和可靠性范围
6、某试样含cl-的质量分数的平均值的置信区间为16.240.20%(置信度90%),对此结果应理解为( )。
a、有90%的测定结果落在16.04%-16.44%范围内
b、总体平均值落此区间的概率为90%
c、若再一次测定落此区间的概率围为90%
d、在此区间内,包括总体平均值的概率为90%
7、某分析工作者按置信度为95%对某组结果计算后,写出了如下4种报告,请分析其中( )为合理。
a、(25.48 0.1)%
b、(25.48 0.13)%
c、(25.48 0.135)%
d、(25.48 0.1348)%
8、0.012125.641.05782/(0.0121 25.64 1.05782)的结果( )。
a、0.0123
b、0.01228
c、0.0122
d、0.123
9、有效数字是4位的是( )。
a、ph=10.20
b、zno%=10.42%
c、=3.141
d、pka=12.35
10、下列一组分析结果为0.3406,0.3408,0.3404,0.3402,说法正确的是( )。
a、平均偏差为0.0002
b、平均值为0.3405
c、标准偏差为0.059%
d、标准偏差为0.020%
11、用naoh滴定hac,以下情况造成的误差属于哪一类? (1) 选酚酞为指示剂滴定至ph=9 ( ); (2) 选甲基橙为指示剂,确定终点颜色时稍有出入( )。
12、为消除数据0.02500 l中的非有效数字,应表示为( )。
13、测定明矾中铝的质量分数,经九次测定得=10.79%, s=0.042%,查表知t(0.05,8)=2.31,置信度为95%时平均值的置信区间为( )。
14、误差表示分析结果的( );偏差表示分析结果的( )。
15、已知某样品分析结果落在(60.660.40)%范围内的概率为95.46,则分析结果大于60.66的概率为( )。
第二章 单元作业
1、一种测定铜的方法得到的结果偏低0.5mg,若用此方法分析含铜约为5.0%的矿石,且要求由此损失造成的相对误差小于0.1%,那么样品量最少应称多少克?
2、某试样经分析测得含锰质量分数为(%):41.24, 42.27, 41.23, 41.26。求分析结果的平均偏差,标准偏差和变异系数。
3、某矿石中含钨的质量分数(%)测定结果为:20.39,20.41,20.43。计算标准偏差及置信度为95%是的置信区间。
4、某同学测铁矿石中铁的质量分数(%),得如下数据:33.64,33.83,33.40,33.50.计算结果的,,s及cv.
5、按照有效数字运算规则,并使用安全数字,计算下列各式结果: (1)12.469 0.437-0.0356 2.10= (2)3.60.032310.162.124=
第三章 酸碱滴定法
3.1 酸碱平衡理论基础随堂测验
1、的共轭碱是( )。
a、
b、
c、
d、
2、已知的=1.8,则的是( )。
a、9.25
b、5.6
c、1.0
d、4.24
3、酸碱反应实际上是质子转移的过程,因此,共轭酸得到的质子数与共轭碱失去的质子数一定相等。
4、将等质量,等浓度的hac与naac的稀溶液相混合,hac的解离常数不变,而解离度会发生变化。
5、若一种弱酸不能被强碱滴定,其共轭碱必定可被强酸滴定。
3.2 不同ph溶液中酸碱存在形式的分布随堂测验
1、在溶液中,若型体的浓度最大时,其对应的ph值为( )。 已知,,
a、4.66
b、7.20
c、9.80
d、12.40
2、ph为7.20的磷酸盐溶液(pka1=2.12, pka2=7.20, pka3=12.36),磷酸盐存在的主要形式为( )和( )。
3、的, 。当溶液中时的ph值是( )。
4、溶液的质子在条件式为( )。
5、已知hac的,当溶液的时,hac和ac-的分布分数各等于( )和( )。
3.3 溶液ph值的计算随堂测验
1、已知0.01mol/l一元弱碱 nab 溶液的ph值为8.0,则0.10mol/l hb 溶液的ph值为( )。
a、2.0
b、2.5
c、3.0
d、4.0
2、含有的混合溶液()的ph值应该为( )。
a、1.0
b、3.0
c、4.0
d、7.0
3、用乙醇胺()和乙醇胺盐配置缓冲溶液,其有效ph范围是( )。
a、6-8
b、4-6
c、10-12
d、8-10
4、弱酸的与其共轭碱的相等,则( )。
a、
b、该弱酸是
c、
d、
5、与缓冲溶液缓冲容量大小有关的因素是( )。
a、缓冲溶液的ph范围
b、缓冲溶液的总浓度
c、缓冲溶液组分的浓度比值
d、外加的酸量
3.4 酸碱滴定终点的指示剂方法随堂测验
1、酸碱滴定中,选择指示剂的原则是( )。
a、
b、指示剂的变色范围与理论终点完全相符
c、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全部或部分落入滴定的ph突跃范围之内
d、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应完全落在滴定的ph突跃范围内
2、将甲基橙指示剂加到一无色水溶液中,溶液呈红色,该溶液的酸碱性为( )。
a、中性
b、碱性
c、酸性
d、不能确定
3、酚酞的变色范围为ph=8.0-9.6(),若用0.1mol/lnaoh滴定0.1mol/l的hcl,则看到混合色时,[in-]/[hin]的比值为( )。
a、0.10
b、2.0
c、5.0
d、10.0
4、用0.10mol/l naoh滴定0.10mol/l 甲酸(),对此滴定适合的指示剂是( )。
a、酚酞()
b、中性红()
c、甲基橙()
d、溴酚蓝()
5、氯化钡法测定烧碱中的naoh和时,加入后用hcl滴定,通常采用下列哪种指示剂( )。
a、酚酞
b、甲基橙
c、甲基红
d、甲基橙 靛蓝磺酸钠
3.5 酸碱滴定的原理随堂测验
1、0.10mol/l hcl溶液滴定同浓度naoh溶液,ph突跃范围9.7-4.3,入用0.01mol/l hcl 溶液滴定同浓度naoh溶液,其突跃范围( )。
a、9.7-4.3
b、10.7-3.3
c、8.7-3.3
d、8.7-5.3
2、若以0.20mol/lnaoh溶液滴定0.10mol/l 酒石酸溶液(),在滴定曲线上将出现几个滴定突跃(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3、浓度为c的弱酸能够用碱标准溶液直接滴定的条件是( )。
a、
b、
c、
d、
4、无论何种酸或碱,只要其浓度足够大,都可以被强碱或强酸溶液定量滴定。
5、在酸碱滴定中被测物与滴定剂溶液各变化10倍,可使突跃范围增加2个ph单位。
第三章 单元测
1、共轭酸碱对的和的关系是( )。
a、
b、
c、
d、
2、配制ph=9.0的缓冲溶液,缓冲体系最好选择( )。
a、一氯乙酸-共轭碱()
b、氨水-共轭酸()
c、六亚甲基四胺-共轭酸()
d、醋酸-共轭碱()
3、某酸碱指示剂的,理论上其变色范围是( )。
a、4-5
b、5-6
c、4-6
d、5-7
4、用0.1mol/lnaoh溶液滴定0.1mol/l甲酸溶液(),以下适合的指示剂为( )。
a、甲基橙()
b、百里酚蓝()
c、甲基红 ()
d、酚酞()
5、对于,,且浓度为0.20mol/l的 kha溶液而言,通常是作为一元弱碱来滴定的,这是因为( )。
a、是酸式盐
b、太小而不太小
c、太小
d、太小而不太小
6、以0.2mol/lnaoh溶液滴定0.2mol/l (),化学计量时的ph为( )。
a、5.5
b、6.5
c、7.5
d、8.5
7、某碱样含naoh和。用hcl标准溶液滴定。先以酚酞为指示剂,消耗hcl标准溶液体积为v1,继以甲基橙为指示剂,又消耗hcl标准溶液体积为v2,则有( )。
a、v1>2v2
b、2v1=v2
c、v1>v2
d、v1
8、某碱性样品用0.10mol/l hcl溶液滴定至酚酞终点,用去20.00ml,加入甲基橙又用0.10mol/l hcl溶液滴定至终点,又用去30.00ml,此样品为( )。
a、
b、
c、
d、
9、以为基准物质,标定浓度为0.1mol/l左右的naoh溶液时,其称量范围为( )。
a、0.10-0.20
b、0.13-0.19
c、0.26-0.38
d、0.30-0.40
10、铵盐中氮含量的测定通畅采用下列哪种方法( )。
a、酸碱滴定法
b、络合滴定法
c、氧化还原滴定法
d、沉淀滴定法
11、酸碱质子理论认为,酸碱反应的实质是( )。
12、混合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在化学计量点附近的颜色变化敏锐。
13、酸碱滴定曲线是以( )的变化为特征。
14、酸碱滴定过程中的滴定突跃的大小与( )和( )有关。
15、酸碱指示剂一般本身就是( ),当溶液中ph变化时,指示剂由于结构的改变,从而引起( )改变。
第三章 单元作业
1、已知某二元弱酸。试计算在4.88时的分布系数。
2、如以0.2000mol/lnaoh标准溶液滴定0.2000mol/l邻苯二甲酸氢钾溶液,化学计量点时的ph为多少?化学计量点附近的滴定突跃为多少?应选用何种指示剂指示终点?
3、有一三元酸,其。用naoh溶液滴定时,第一和第二化学计量点的ph分别为多少?两个化学计量点附近有无滴定突跃?
4、称取混合碱试样0.9476g,加酚酞指示剂,用0.2785mol/l hcl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计耗去酸溶液34.12ml,再加甲基橙指示剂,滴定至终点,又耗去酸23.66ml。求试样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
5、面粉和小麦中粗蛋白质含量是将氮含量乘以5.7而得到的,2.449g面粉经消化后,用naoh处理,蒸出的以100.0ml0.01086mol/l hcl 标准溶液吸收,需用0.01228mol/l naoh标准溶液15.30ml回滴,计算面粉中粗蛋白质的质量分数。
第四章 配位滴定法
4.1 edta 与edta配合物特点随堂测验
1、金属离子与乙二胺四乙酸的配位比为( )。
a、1:2
b、2:1
c、1:1
d、2:2
2、edta各种型体中与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最为稳定的型体是( )。
a、
b、
c、
d、
3、和edta形成络合物稳定性最强的金属离子是( )。
a、
b、
c、
d、
4、以edta为滴定剂,下列叙述中哪一种是错误的( )。
a、在酸度较高的溶液中,可形成mhy络合物
b、在碱性较高的溶液中,可形成mohy络合物
c、不论形成mhy或mohy,均有利于滴定反应
d、反应物m和y发生副反应不利于主反应的进行
5、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表示配合物在( )条件下实际稳定的程度。
4.2 外界条件对edta-金属配合物稳定性影响随堂测验
1、在配位滴定中,下列有关酸效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酸效应系数越大,配合物的稳定性越强
b、酸效应系数越小,配合物的稳定性越强
c、ph值越大,酸效应系数越大
d、酸效应系数越大,配合滴定曲线的pm突跃范围越大
2、edta酸效应系数的定义是( )。
a、
b、
c、
d、
3、金属离子m能够用edta直接滴定的必要条件是( )。
a、
b、
c、
d、
4、edta滴定反应的,若该反应在某酸度条件下的,则该条件下的酸效应系数lga等于( )。
a、8.00
b、2.69
c、10.69
d、-2.69
5、以edta滴定,若已知和,则该滴定反应的酸效应平衡常数为( )。
a、
b、
c、
d、
4.3 配位滴定原理及金属指示剂随堂测验
1、在,混合液中,用edta法测定要消除的干扰,宜用( )。
a、控制酸度法
b、配位掩蔽法
c、氧化还原法
d、沉淀掩蔽法
2、对镉黑t有( )。
a、僵化作用
b、氧化作用
c、沉淀作用
d、封闭作用
3、产生金属指示剂的僵化现象是因为( )。
a、指示剂不稳定
b、min溶解度小
c、
d、
4、用edta直接滴定有色金属离子m,终点所呈现的颜色是( )。
a、游离指示剂的颜色
b、edta-m配合物颜色
c、指示剂-m配合物的颜色
d、上述a b
5、在配位滴定中,指示剂被封闭是指( )。
a、指示剂与金属离子不起反应
b、指示剂已变质不能使用
c、指示剂与金属离子形成更稳定的配合物而不能被edta置换
d、指示剂与金属离子形成胶体或沉淀而使终点拖长
第五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5.1 氧化还原反应平衡及反应进度随堂测验
1、条件电位是( )。
a、任意温度下的电极电位
b、任意浓度下的电极电位
c、标准电极电位
d、在特定条件下,氧化态和还原态的总浓度均为1mol/l时的实际电极电位
2、下列氧化剂中,当增加反应酸度时,氧化剂的电极电位会增大的是( )。
a、
b、
c、
d、
3、某对称氧化还原反应为,化学计量点时的电位值是( )。
a、
b、
c、
d、
4、hf与离子能形成稳定的配合物,使电对的电极电位相对其标准电极电位( )。
a、增高
b、降低
c、无变化
d、无法判断
5、影响电极电位的主要因素( )。
a、电极性质
b、电流强度
c、温度
d、氧化态和还原态活度
5.2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及终点的确定随堂测验
1、用滴定,当体系电位为0.68时,滴定分数为( )。
a、0.75v
b、0.68v
c、0.41v
d、0.32v
2、用滴定,在化学计量点的电位是( )。 已知
a、0.75v
b、0.68v
c、0.41v
d、0.32v
3、在1.0mol/l硫酸介质中, ,以滴定时,选择下列( )指示剂。
a、二苯胺磺酸钠()
b、邻苯氨基苯甲酸()
c、邻二氮菲-()
d、硝基邻二氮菲-()
4、碘量法中所使用的指示剂属于( )。
a、酸碱指示剂
b、金属指示剂
c、自身指示剂
d、专属指示剂
5、反应要使化学计量点时反应完全程度%,反应平衡常数( )。
a、
b、
c、
d、
5.3 氧化还原滴定应用随堂测验
1、在用溶液滴定时,滴定应( )。
a、始终较快的进行
b、始终缓慢进行
c、选择慢-快-慢
d、选择快-慢-快
2、在使用基准标定溶液浓度时,加热反应溶液的目的是( )。
a、赶掉溶液中的溶解氧
b、赶掉反应中生成的
c、使草酸钠较容易分解
d、加快与反应的速率
3、与反应可以使还原的反应加速,称之为( )。
a、催化剂
b、诱导剂
c、受诱体
d、加速剂
4、使用重铬酸钾法测定铁时,滴定前先要在铁盐溶液中滴加适量的溶液,其目的是( )。
a、防止被氧化
b、作为指示剂
c、还原
d、作为催化剂
5、在法测定铁,一般用硫酸而不用盐酸来调节酸度,其主要原因是( )。
a、盐酸强度不够
b、硫酸可以起催化作用
c、氯离子可能与反应
d、以上均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