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mooc东方哲学试题及答案-凯发k8天生赢家

知到习题 9165
儒家哲学(一)

儒家与孔子(上)随堂测验

1、冯友兰认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哲学家,其理由是
    a、孔子对人类的精神生活进行了反思。
    b、孔子传承了六经。
    c、孔子开办私学,推行教育。
    d、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

儒家与孔子(中)随堂测验

1、下列《论语》中的内容,属于孔子仁爱思想的有
    a、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b、仁者,爱人。
    c、廐(jiu)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d、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儒家与孔子(下)随堂测验

1、根据主讲教师的讲授,下列选项中,关于孔子的历史贡献,表述不正确的是
    a、整理文献典籍,传承中国文化
    b、开办私学,推行教育,普及文化。
    c、创立儒家学派,影响了中国文化。
    d、创立了周代的礼乐制度,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第一周测验(含导论)

1、以下不属于本课程讲授内容的是
    a、儒家哲学
    b、道教哲学
    c、佛教哲学
    d、道家哲学
    e、伊斯兰教哲学
    f、墨家哲学
    g、法家哲学

2、根据几位主讲老师在导论中的介绍,以下不属于东方哲学主要特点的是
    a、学以致知
    b、学以致用
    c、知行合一
    d、关注生命
    e、逻辑思辨
    f、注重个体修养
    g、都具有宗教性

3、冯友兰认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哲学家,其理由是
    a、孔子对人类的精神生活进行了反思。
    b、孔子传承了六经。
    c、孔子开办私学,推行教育。
    d、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
    e、孔子推崇周礼。
    f、孔子推崇“仁”。

4、根据主讲教师的讲授,下列选项中,关于孔子的历史贡献,表述不正确的是
    a、整理文献典籍,传承中国文化
    b、开办私学,推行教育,普及文化。
    c、创立儒家学派,影响了中国文化。
    d、创立了周代的礼乐制度,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e、著六经,奠定儒家文化的基础。
    f、创立儒家学派,奠定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

5、根据本课程的讲述,下列《论语》中的内容,哪些是直接关于孔子仁爱思想的表述?
    a、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b、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c、仁者,爱人。
    d、廐(jiu)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e、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f、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g、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东方哲学导论

导论随堂测验

1、以下不属于本课程主要讲授内容的是
    a、儒家哲学
    b、道家道教哲学
    c、佛教哲学
    d、伊斯兰教哲学

2、根据几位主讲老师的介绍,以下不属于东方哲学特点的是
    a、学以致知
    b、学以致用
    c、知行合一
    d、关注人生

儒家哲学(二)

大学之教随堂测验

1、宋代朱熹编定“四书”,排在最前面的著作是
    a、《论语》
    b、《大学》
    c、《中庸》
    d、《孟子》

2、下列不属于《大学》“三纲”的是
    a、明明德
    b、亲民
    c、止于至善
    d、诚意正心

中庸之道随堂测验

1、根据儒家学者的说法,《中庸》的作者是
    a、孔子
    b、孟子
    c、曾子
    d、子思

2、在本节课程的讲授中,主讲教师认为,儒家哲学不同于西方文化的重要特点是
    a、内在超越
    b、外在超越
    c、敬畏神灵
    d、甘于平庸

孟子随堂测验

1、下列选项中,符合孟子人性论思想的是
    a、生之谓性。
    b、食色,性也。
    c、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d、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孟子对仁政思想具体论述的是
    a、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b、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有恒产而有恒心。

第二周测验(大学之教、中庸之道、孟子)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宋代理学家朱熹编定的“四书”的著作是
    a、《论语》
    b、《孟子》
    c、《大学》
    d、《中庸》
    e、《礼记》
    f、《尚书》
    g、《子思子》
    h、《周易》

2、下列属于《大学》“三纲”内容的是
    a、明明德
    b、亲民(新民)
    c、止于至善
    d、修身齐家
    e、诚意正心
    f、格物致知
    g、平天下

3、根据课堂讲授,按照朱熹的观点,下列人物中,不属于“四书”作者的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子思
    e、颜回
    f、曾参
    g、曾皙

4、在《中庸之道》的讲授中,主讲教师认为,儒家哲学不同于西方文化的重要特点是
    a、内在超越
    b、极高明而道中庸
    c、外在超越
    d、敬畏神灵
    e、甘于平庸
    f、征服自然

5、下列选项中,属于孟子人性论思想表述的是
    a、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
    b、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c、生之谓性。
    d、食色,性也。
    e、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f、性相近,习相远。
    g、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孟子有关仁政思想具体论述的是
    a、以利治国。
    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c、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d、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e、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f、有恒产而有恒心。

儒家哲学(三)

荀子随堂测验

1、根据主讲教师的观点,下列不属于荀子思想的是
    a、人之性恶
    b、天人相分
    c、虚壹而静
    d、人定胜天

董仲舒(上)随堂测验

1、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仁义思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仁者至法,在爱我,不在爱人。
    b、义之法,在正人,不在正我。
    c、仁者所以爱人类也,智者所以除其害也。
    d、仁而不智,则知而不为也。

2、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研究的主要儒家经典是
    a、《诗经》
    b、《尚书》
    c、《周易》
    d、《春秋》

董仲舒(下)随堂测验

1、下列关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主讲教师未提及的是
    a、在董仲舒看来,天是百神之君,人是天地之间的精华所成,帝王是天子,受命于天,而天下又受命于天子。
    b、董仲舒的这种天人感应理论,以天的神圣性为基础,既论证了君权的合法性,也限制了君权的无限扩张,成为传统社会政治理论的基础。
    c、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宣扬君权神授,带有神秘性。
    d、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董仲舒宣扬天人感应,是儒家思想的历史倒退。

2、根据主讲教师的讲解,关于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董仲舒从《左氏春秋》中寻找大一统思想的理由。
    b、董仲舒的大一统理论是为了回应现实的社会政治问题。
    c、大一统思想的提出,经过汉武帝的推扬,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指导思想。
    d、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亘古至今的民族心理和深层观念。

第三周测验(荀子、董仲舒)

1、根据主讲教师的观点,下列不属于荀子思想的是
    a、天人相分。
    b、人之性恶。
    c、礼者,养也。
    d、化性起伪。
    e、虚壹而静。
    f、人定胜天。
    g、仁民爱物。
    h、牛马四足是谓天。

2、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仁义思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仁者至法,在爱我,不在爱人。
    b、义之法,在正人,不在正我。
    c、仁而不智,则知而不为也。
    d、智而不仁,则爱而不别也。
    e、仁者所以爱人类也,智者所以除其害也。
    f、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
    g、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3、下列关于董仲舒天人感应理论的评述,主讲教师未提及或不赞同的是
    a、在董仲舒看来,天是百神之君,人是天地之间的精华所成,帝王是天子,受命于天,而天下又受命于天子。
    b、董仲舒的这种天人感应理论,以天的神圣性为基础,既论证了君权的合法性,也限制了君权的无限扩张,成为传统社会政治理论的基础。
    c、在董仲舒看来,天虽然不能言说,但它可以通过灾异或祥瑞,对帝王的行为进行谴告或嘉奖。
    d、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宣扬君权神授,带有神秘性。
    e、董仲舒宣扬天人感应,是儒家思想的历史倒退。
    f、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违背科学常识,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
    g、董仲舒利用左氏《春秋》发展出了他的天人感应思想。

4、根据主讲教师的讲解,关于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主讲教师未提及或不赞同的是
    a、董仲舒的大一统理论是为了回应现实的社会政治问题。
    b、大一统思想的提出,经过汉武帝的推扬,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指导思想。
    c、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亘古至今的民族心理和深层观念。
    d、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规律。
    e、董仲舒从《谷梁春秋》中寻找大一统的理由。
    f、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钳制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儒家哲学(四)

程颢和程颐(上)随堂测验

1、根据主讲老师的讲解,宋明理学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
    a、天理与人欲的关系问题。
    b、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
    c、人性善恶问题。
    d、有无本末问题

程颢和程颐(下)随堂测验

1、周敦颐向二程提问:“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颜子箪瓢陋巷,不改其乐,箪瓢陋巷何足乐?”根据主讲教师的讲解,下列不符合二程观点的是
    a、颜回的快乐在道德理想的追求里,而不在感性的物质欲望的满足里。
    b、这表现了颜回对贫穷命运的抗争和无奈。
    c、颜回把有道德的生活作为快乐的生活,而不是简单地把满足感官的快乐作为生活的快乐。
    d、颜回心安理得,安贫乐道,虽然物质生活贫乏,但它是有道德的生活,所以也是快乐的生活。

朱熹随堂测验

1、下列命题中,不属于朱熹哲学思想的是
    a、即物穷理。
    b、民胞物与。
    c、心统性情。
    d、理一分殊。

第四周测验(程颢和程颐、朱熹)

1、根据主讲老师的讲解,下列属于宋明理学关注的重要问题的是
    a、回应佛教、道家道教思想的冲击问题。
    b、道德诉求与理想生活的统一问题。
    c、天理与人欲的关系问题。
    d、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
    e、有无本末问题。
    f、人性善恶问题。

2、周敦颐向二程提问:“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颜子箪瓢陋巷,不改其乐,箪瓢陋巷何足乐?”根据主讲教师的讲解,下列不符合二程观点的是
    a、颜回的快乐在道德理想的追求里,而不在感性的物质欲望的满足里。
    b、颜回把有道德的生活作为快乐的生活,而不是简单地把满足感官的快乐作为生活的快乐。
    c、颜回心安理得,安贫乐道,虽然物质生活贫乏,但它是有道德的生活,所以也是快乐的生活。
    d、通过不道德的手段,获取荣华富贵,不是君子的追求。
    e、颜回缺少理想追求,安于现状,知足常乐。
    f、颜回出生于贫苦家庭,被逼无奈,只能以苦为乐。
    g、颜回箪瓢陋巷,不足为乐。

3、根据主讲教师的讲解,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朱熹主要哲学思想的是
    a、即物穷理。
    b、理一分殊。
    c、心统性情。
    d、居敬穷理。
    e、民胞物与。
    f、知行合一。
    g、天人感应。

4、按照主讲老师的讲解,在“理一分殊”的命题中,“理一”与“分殊”的关系是
    a、总的根本性的道理和各种具体事物道理之间的关系。
    b、普遍性、根本性的理与其在万事万物上用的关系,也就是体用关系。
    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d、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e、分析和综合的关系。
    f、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儒家哲学(五)

王阳明(上)随堂测验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王阳明的思想或行为的是
    a、龙场悟道。
    b、即物穷理。
    c、心外无物。
    d、心外无理。

王阳明(下)随堂测验

1、根据主讲老师的讲解,下列表述中,符合王阳明思想观点的是
    a、心中无物,心外自然无物。
    b、所谓外在事物,其实都是在我们心理意识中呈现出来的事物。
    c、有的人懂得孝悌的道理,却不一定能孝悌。
    d、王阳明把朱熹格物的范围,从人伦道德扩展到天地万物上。

佛教哲学(一)

佛教思想概述(上)随堂测验

1、下列关于释迦牟尼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它是佛的真实名字。
    b、释迦是族名,牟尼是名字。
    c、释迦是族名,牟尼是尊者的意思。
    d、它的含义是乔达摩·悉达多。

2、下列表述中,符合主讲教师观点的是
    a、“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说明佛生下来就不是一个常人。
    b、佛教哲学从本质上可以说是一种以心为支撑的人生哲学。
    c、沙门思想就是我们说的佛教思想。
    d、生老病死只是佛陀思考人生的起点。

第五周测验(王阳明、佛教思想概述上)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王阳明的观点或事迹的是
    a、龙场悟道。
    b、心外无物。
    c、心外无理。
    d、理一分殊。
    e、知行合一。
    f、吾心即是宇宙。
    g、仁者心动。

2、根据主讲老师的讲解,下列表述中,符合王阳明思想观点的是
    a、所谓外在事物,其实都是在我们心理意识中呈现出来的事物。
    b、这世间的“理”并不在大千世界里,而在人的心里,我们不能把物理和心灵分离开来。
    c、心中无物,心外自然无物。
    d、有的人懂得孝悌的道理,却不一定能孝悌。
    e、王阳明把朱熹格物的范围,从人伦道德扩展到天地万物上。
    f、外在事物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它只存在于我们的心灵里。
    g、外在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是以我们心灵的感受为转移的。

3、根据主讲教师的讲授,下列关于佛陀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释迦牟尼是佛陀的真实姓名。
    b、乔达摩·悉达多是佛陀的真实姓名。
    c、仙人预言佛陀只能出家度化众生。
    d、净饭王为佛陀提供了很好的生活条件。
    e、净饭王在出城门的时候分别看到了生老病死。
    f、四门偶遇是佛陀思考人生的一个起点。

4、下列表述中,符合主讲教师观点的是
    a、“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说明佛生下来就不是一个常人。
    b、沙门思想就是我们说的佛教思想。
    c、生老病死只是佛陀思考人生的起点。
    d、苦行是佛陀坚持的修行方式。
    e、佛教哲学从本质上可以说是一种以心为支撑的人生哲学。
    f、佛陀的思想之所以有号召力,与佛陀当时生活的世界有关。
    g、大地众生无不有如来智慧德相是佛教非常重要的观点。

佛教哲学(二)

佛教思想概述(下)随堂测验

1、佛陀的诞生地,是在今天的哪个国家?
    a、印度
    b、尼泊尔
    c、斯里兰卡
    d、巴基斯坦

2、根据主讲教师的说法,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大致在
    a、汉武帝时期
    b、光武帝时期
    c、汉明帝时期
    d、汉献帝时期

小乘佛学的思想(上)随堂测验

1、根据主讲老师的讲解,“无漏学”的“漏”是指
    a、烦恼
    b、幸福
    c、快乐
    d、悲伤

2、根据主讲老师的讲解,下列符合四念处(住)观身不净说法的是
    a、观察自身不干净的地方,然后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
    b、去除身上的污垢,让自己更喜欢自己的身体。
    c、它是为了让人变得更谦卑。
    d、只有从远处看事物,才能发现美丽。

小乘佛学的思想(下)随堂测验

1、根据主讲老师的讲解,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都讲“中观”,就它们的目标而言
    a、小乘佛教讲自我解脱,大乘佛教讲度化众生。
    b、大乘佛教讲自我解脱,小乘佛教讲度化众生。
    c、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都是讲自我解脱。
    d、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都是讲度化众生。

2、根据主讲教师的讲解,在原始佛教时期,佛教比较反对个人崇拜,判断所学是否为佛法的依据是
    a、二谛义
    b、三法印
    c、四依止
    d、十二因缘

第六周测验(佛教思想概述下、小乘佛学的思想)

1、根据主讲教师的讲解,关于释迦牟尼在世时的“游化”,正确的说法是
    a、他游化的范围很广,遍及整个印度。
    b、他游化的时间不长,大概有几年时间。
    c、夏天是游化的最好时节,他们会加快步伐。
    d、他游化的路线是线性的,有明确的目的地。
    e、他带领僧团,以乞食为生。
    f、他游化的范围不大,贴近尼泊尔。
    g、结夏安居表达了一种慈悲心。

2、根据主讲教师的讲解,下列关于“八正道”的解释,正确的是
    a、八正道和戒定慧三学实际上有一个对应关系。
    b、八正道、四谛等都属于无漏学。
    c、正语、正业、正命,都属于“定”。
    d、佛教的正念已经成为现代心理学研究的领域。
    e、正语、正业、正命都属于“戒”。
    f、正命就是能专注地做事情。
    g、专注力都是有利于解脱的。

3、根据主讲老师的讲解,下列符合四念处(住)观身不净说法的是
    a、观察自身不干净的地方,然后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
    b、去除身上的污垢,让自己更喜欢自己的身体。
    c、只有从远处看事物,才能发现美丽。
    d、它让我们认识到身体的重要性。
    e、它让我们不贪恋肉身。
    f、它是为了让人变得更谦卑。

4、根据主讲老师的讲解,关于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小乘佛教讲自我解脱,大乘佛教讲度化众生。
    b、大乘佛教讲自我解脱,小乘佛教讲度化众生。
    c、大乘佛教讲“中观”,小乘佛教不讲“中观”。
    d、小乘佛教讲“中观”,大乘佛教不讲“中观”。
    e、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都讲“中观”,但目标不同。
    f、大乘佛教有“空”“有”二宗,小乘佛教则没有“空”“有”二宗。

5、根据主讲教师的讲解,在原始佛教时期,佛教反对个人崇拜,判断学习内容是否为佛法的依据是
    a、二谛义
    b、三法印
    c、四依止
    d、八正道
    e、十二缘起

佛教哲学(三)

大乘佛学的思想(上)随堂测验

1、下列佛教文献中,不属于禅宗传承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典的是
    a、《楞伽经》
    b、《金刚经》
    c、《坛经》
    d、《法华经》

2、在本次主讲教师的课堂讲授中,讲授最为详尽的佛教宗派是
    a、禅宗
    b、唯识宗
    c、法华宗
    d、三论宗

大乘佛学的思想(下)随堂测验

1、根据主讲老师的讲解,关于大乘佛教的“觉他”,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认识自己。
    b、认识他人。
    c、帮助他人提升自我认识。
    d、给众生快乐和智慧。

2、根据主讲老师的讲解,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有戒斑和没有戒斑的和尚地位是不同的。
    b、僧人受戒以后就必须坚持戒律。
    c、布施是治贪的方法。
    d、大乘佛学的六度包括觉他、持戒、忍辱、精进、般若、禅定。

藏传佛学的思想随堂测验

1、根据主讲老师的讲授,藏传佛教整合的思想资源,不包括:
    a、印度教
    b、道教
    c、苯教
    d、伊斯兰教

2、根据主讲教师的讲解,关于藏传佛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我们这一世能修行成为佛本身。
    b、藏传佛教是大乘佛教发展的一种特殊佛教形式。
    c、果成是相信我们本身就是佛,以佛的方式去生活。
    d、萨迦派它是不禁娶妻的,所以始终可以进行夫妻生活。

第七周测验(大乘佛教的思想、藏传佛教的思想)

1、下列佛教文献中,哪一部不是禅宗尊奉的主要经典?
    a、《法华经》
    b、《成唯识论》
    c、《楞伽经》
    d、《金刚经》
    e、《坛经》
    f、《四十二章经》

2、根据主讲教师的介绍,下列关于大乘佛教各个宗派,叙述正确的是
    a、在中国禅宗史上,惠能是中国禅宗的初祖。
    b、三论宗以《中论》《成唯识论》《百论》立宗。
    c、禅宗比较强调三谛圆融。
    d、唯识宗从唐代一直兴盛到民国时期。
    e、《法华经》主要运用止观的修行方法。
    f、华严宗讲四重法界理论。
    g、在中国禅宗史上,菩提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

3、根据主讲教师的讲解,关于大乘佛教的觉悟思想,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它主要包括自觉和觉他两个步骤。
    b、自觉就是认识自己。
    c、觉他就是通过帮助他人提升自己的境界。
    d、觉他包含利乐有情,给众生快乐和智慧。
    e、大乘佛学强调觉他,因而有社会关怀。
    f、自觉和觉他是矛盾的和对立的。

4、根据主讲教师的介绍,藏传佛教形成过程中,整合的思想资源不包括
    a、印度教
    b、道教
    c、本教
    d、萨满教
    e、回教
    f、伊斯兰教

5、根据主讲教师的讲解,关于藏传佛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我们这一世不能修行成为佛本身。
    b、藏传佛教是大乘佛教发展的一种特殊佛教形式。
    c、果成是相信我们本身就是佛,以佛的方式去生活。
    d、萨迦派它是不禁娶妻的,所以始终可以进行夫妻生活。
    e、藏传佛教有四大教派:宁玛巴、格鲁巴、萨迦、嘎举
    f、格鲁巴在西方世界里影响非常大。

道家道教哲学(一)

老子及其哲学思想随堂测验

1、根据主讲教师的讲解,以下属于《老子》书特点的有
    a、《老子》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版本。
    b、《老子》通行本分上下篇或上下经,共81章。
    c、《老子》句式长短不一,但短句多。
    d、《老子》与先秦其他诸子文献大致相同。

2、根据主讲教师的讲解,关于《老子》的思想及其意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老子》要求人们像水一样柔弱处下,以柔保身。
    b、在《老子》中,有和无经常同时出现,是道的两种代称,它的最大特性是自然无为。
    c、《老子》要求人们无知无欲,具有反智和愚民的特征。
    d、《老子》给现代社会提供了生活智慧、生态智慧和辩证智慧的启迪。

庄子及其哲学思想(上)随堂测验

1、根据主讲老师的介绍,一般认为,庄子本人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庄子》书的
    a、内篇
    b、外篇
    c、杂篇
    d、都不是

2、根据主讲教师的介绍,当时与庄子交往的思想家是
    a、孟子
    b、荀子
    c、杨子
    d、惠子

庄子及其哲学思想(下)随堂测验

1、本次课,主讲教师是围绕《庄子》书中的几篇经典文献展开的,以下不属于本次课主要篇章的是
    a、《逍遥游》
    b、《人间世》
    c、《知北游》
    d、《大宗师》

2、庄子借用鲲鹏之喻,主要是为了说明下列哪个主题?
    a、有无之辩
    b、小大之辩
    c、是非之辩
    d、形神之辩

第八周测验(老子、庄子)

1、根据主讲老师的介绍,一般认为,庄子本人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庄子》书的
    a、内篇
    b、外篇
    c、杂篇
    d、经言
    e、外言
    f、杂言

2、本次课,主讲教师是围绕《庄子》书中的几篇经典文献展开的,下列不属于本次课讲授主要篇章的是
    a、《逍遥游》
    b、《齐物论》
    c、《养生主》
    d、《大宗师》
    e、《知北游》
    f、《秋水》
    g、《应帝王》

3、庄子借用鲲鹏之喻,主要是为了说明下列哪个主题?
    a、有无之辨
    b、是非之辩
    c、小大之辩
    d、形神之辩
    e、有为无为之辩
    f、有用无用之辩

4、根据主讲教师的讲解,以下属于《老子》书特点的有
    a、《老子》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版本。
    b、《老子》通行本分上下篇或上下经,共81章。
    c、《老子》句式长短不一,但短句多。
    d、《老子》与先秦其他诸子文献大致相同。
    e、根据马王堆帛书《老子》可知,《老子》在战国中期就已经存在。
    f、《老子》书中充满了矛盾和对立的哲学范畴。

5、下列关于《老子》思想的论述,符合主讲教师观点的有
    a、《老子》希望人们像水一样柔弱处下,以柔保身。
    b、在《老子》中,有和无经常同时出现,是道的两种代称,它的最大特性是自然无为。
    c、《老子》给现代社会提供了生活智慧、生态智慧和辩证智慧的启迪。
    d、道论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础,也是中国哲学形上智慧的源泉之一。
    e、《老子》要求人们无知无欲,具有反智和愚民的特征。
    f、《老子》的小国寡民是一种倒退的社会历史观。

道家道教哲学(二)

秦汉黄老学说(上)随堂测验

1、关于秦汉黄老学说兴起的背景和条件,本次课程中,主讲教师未提到的是
    a、道家对自己学说的修正和调整。
    b、汉初对秦朝酷法暴政的反思。
    c、产生于战国早中期的黄老学说,在汉初趋于成熟。
    d、司马迁在《史记》中的大力推崇。

秦汉黄老学说(下)随堂测验

1、根据主讲教师的讲授,下列秦汉时期的历史人物中,不属于黄老学派的是
    a、萧何
    b、曹参
    c、陈平
    d、窦太后

2、在本次课中,主讲教师讲解黄老思想,未提到的著作是
    a、《吕氏春秋》
    b、《新语》
    c、《新书》
    d、《淮南子》

第九周测验(秦汉黄老学说)

1、关于秦汉黄老学说兴起的背景和条件,本次课程中,主讲教师未提到的是
    a、道家对自己学说的修正和调整。
    b、汉初对秦朝酷法暴政的反思。
    c、汉初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的政治需要。
    d、产生于战国早中期的黄老学说,在汉初趋于成熟。
    e、汉高祖刘邦的大力推崇。
    f、淮南王刘安的大力推崇。
    g、司马迁在《史记》中的大力推崇。

2、根据主讲教师的讲解,下列说法中,不属于黄老学特征的是
    a、强调个体生命价值,崇尚精神逍遥。
    b、黄老学的实质是老庄之学。
    c、扬道家之长,补法家之短。
    d、呈现出学术与现实政治紧密结合的特征。
    e、具有积极入世的态度和强烈的参与意识。
    f、以虚无为本,因循为用,兼采众家之长。

3、在秦汉黄老学部分的学习中,主讲教师提到的黄老学的代表人物或著作有
    a、《淮南子》
    b、《新语》
    c、《新书》
    d、窦太后
    e、《吕氏春秋》
    f、萧何
    g、《春秋繁露》

道家道教哲学(三)

魏晋玄学(上)随堂测验

1、下列著作中,不属于魏晋玄学中的“三玄”的是
    a、《论语》
    b、《老子》
    c、《庄子》
    d、《周易》

2、下列人物中,崇尚“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家是
    a、王弼
    b、何晏
    c、嵇康
    d、郭象

魏晋玄学(下)随堂测验

1、主讲老师把魏晋玄学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其中第一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是
    a、何晏
    b、嵇康
    c、郭象
    d、阮籍

2、根据主讲老师的讲解,支道林属于下面哪个玄学流派的代表人物?
    a、老玄
    b、庄玄
    c、儒玄
    d、佛玄

第十周测验(魏晋玄学)

1、根据主讲教师的讲解,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魏晋玄学兴起原因的是
    a、各种思想流派盛行,急需统一的思想维护统治。
    b、儒学繁琐化和神学化,逐渐失去魅力。
    c、战乱频繁,许多人从老庄哲学中找到了新的支撑。
    d、汉末魏晋时期的清议品评逐渐转变为抽象道理的清议玄谈。
    e、社会混乱,政治动荡,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f、曹魏政权与司马家族的斗争中,司马家族利用玄学夺取政权。
    g、名士们的人生理想无法实现,消极遁世、及时行乐的思想在社会上流行。

2、下列人物中,崇尚“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家是
    a、嵇康
    b、阮籍
    c、阮浑
    d、何晏
    e、王弼
    f、郭象
    g、裴頠

3、根据主讲教师的讲解,玄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玄学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儒玄、老玄、庄玄、佛玄四个阶段。
    b、第一个阶段是正始时期,以老解玄,代表人物是何晏、裴頠。
    c、第二个阶段是竹林时期,以庄解玄,代表人物是阮籍、嵇康。
    d、第三个阶段是西晋元康时期,主张名教即自然,代表人物有郭象、裴頠。
    e、第四个阶段是东晋时期,佛玄合流,代表人物是支道林。
    f、魏晋风度的一些代表人物中,何晏以喝酒而著称,而刘伶以吃药而著称。
    g、郭象提出了万物独化于玄冥之境的独化论。

读书报告

1、东方哲学读书报告或研究论文

道家道教哲学(四)

道教的创设与演化随堂测验

1、根据主讲教师的讲解,关于道教发展演变,下列说法中错误的
    a、葛洪《抱朴子》提出了系统的道教神仙理论。
    b、陆修静搜集整理道书,建立了道教经典分类体系。
    c、寇谦之是北朝道教的代表人物,被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d、《无极图》系统阐述了内丹修炼的全过程。

2、下列属于道教形成标志的有
    a、《太平经》的出现。
    b、《周易参同契》的出现。
    c、太平道的创立。
    d、天师道的创立。

道家道教的域外传播随堂测验

1、根据主讲教师的讲解,下列关于道家道教在亚洲传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道家道教传入越南的时间大致在魏晋时期。
    b、越南的高台教融合了东西方宗教文化。
    c、东汉时期,中国的道家道教就已经传入了朝鲜半岛北部的高句丽。
    d、日本道教学会发行的《东方道教》对日本道教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根据主讲教师的讲解,下列关于道家道教在欧美地区传播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道德经》几乎有所有欧洲主要语言的译本。
    b、海德格尔曾与中国大陆学者萧师毅合作翻译《老子》。
    c、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特别推崇道教的自然观和宇宙整体观。
    d、英国著名科技史学者李约瑟特别关注中国道家道教思想中的科学因素。

第十一周测验(道教的创设与演化、道家道教的域外传播)

1、根据主讲教师的讲解,关于道教发展演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a、寇谦之是北朝道教的代表人物,被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b、道教吸收了道家追求长生成为神仙的思想。
    c、葛洪《抱朴子》提出了系统的道教神仙理论。
    d、陆修静搜集整理道书,建立了道教经典分类体系。
    e、道教经典《太平经》《周易参同契》、道教流派太平道和天师道的出现,是道教形成的重要标志。
    f、宋代以后,道教逐渐分化为南北两派,南方为正一道,北方为全真道。

2、根据主讲教师的讲解,下列关于道家道教在亚洲传播的叙述,正确的是
    a、越南的高台教融合了东西方宗教文化。
    b、《道教事典》是世界上第一本以外国语言集中诠释中国道教事项的典籍。
    c、道家道教传入越南的时间大致在魏晋时期。
    d、秦汉之际,中国的道家道教就已经传入了朝鲜半岛北部的高句丽。
    e、日本道教学会发行的《东方道教》对日本道教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f、金可纪回到朝鲜半岛传播道教,成为朝鲜道教的鼻祖。

3、根据主讲教师的讲解,下列关于道家道教在欧美地区传播的表述,错误的是
    a、《道德经》几乎有所有欧洲主要语言的译本。
    b、施舟人是著名的汉学家,曾长期定居中国台湾学习道教科仪。
    c、英国著名科技史学者李约瑟特别关注中国道家道教思想中的科学因素。
    d、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特别推崇道教的自然观和宇宙整体观。
    e、德国人海德格尔在独自翻译《老子》过程中获得了思想启迪。
    f、在清朝时期,道教被介绍到西方世界。

东方哲学期末考试

东方哲学期末考试(客观题部分)

1、根据主讲教师的讲解,下列关于孔子的论述,错误的是
    a、冯友兰认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哲学家。
    b、孔子曾前往宗周,问礼于老子。
    c、孔子的先祖是鲁国贵族,到孔子时家庭没落了,少年时“贫且贱”。
    d、孔子教书育人,传承经典,宣扬仁爱礼乐,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创立了儒家学派。
    e、孔子倡导“克己复礼为仁”。
    f、孔子重视礼,把礼看做仁爱的根本,形成了中国传统的礼乐文化。
    g、孔子把关注点落实到人的精神世界,并试图把这种精神从个体扩展到社会。

2、下列观念中,属于《大学》“八目”内容的是
    a、格物致知
    b、明明德
    c、止于至善
    d、诚意正心
    e、修身齐家
    f、治国平天下
    g、亲民(新民)
    h、内圣外王
    i、尽心知性

3、在“中庸之道”的讲授中,主讲教师认为,儒家哲学不同于西方文化的重要特点是
    a、敬畏神灵
    b、征服自然
    c、甘于平庸
    d、内在超越
    e、外在超越
    f、极高明而道中庸

4、根据主讲教师的讲解,下列属于董仲舒思想的是
    a、董仲舒认为,人民要服从君主,君主要听命于天,即“屈民而申君,屈君而申天”。
    b、董仲舒利用《周易》的阴阳五行思想,阐明了大一统理论的哲学根据,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奠定了理论基础。
    c、义之法,在正人,不在正我。
    d、董仲舒注重仁与义的联接,把义看做仁爱精神实现的道路和途径
    e、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
    f、董仲舒消解了天的宗教神秘主义倾向,提出了“天人相分”著名理论。
    g、董仲舒把“仁”和“智”结合起来,提出了“必仁且智”。

5、根据主讲教师的讲解,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魏晋玄学兴起原因的是
    a、各种思想流派盛行,急需统一的思想维护统治。
    b、儒学繁琐化和神学化,逐渐失去魅力。
    c、战乱频繁,许多人从儒家哲学中找到了新的支撑。
    d、汉末魏晋时期的清议品评逐渐转变为抽象道理的清议玄谈。
    e、社会混乱,政治动荡,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f、曹魏政权与司马家族的斗争中,司马家族利用儒学夺取政权。
    g、名士们的人生理想无法实现,消极遁世、及时行乐的思想在社会上流行。
    h、士人阶层开始从个人精神层面上反抗儒家意识形态的钳制,儒道之间在个人精神领域展开新的角逐。

6、根据主讲教师的讲解,下列表述符合王阳明思想观点的是
    a、王阳明把朱熹格物的范围,从人伦道德扩展到天地万物上。
    b、所谓外在事物,其实都是在我们心中呈现出来的事物。
    c、有的人懂得孝悌的道理,却不一定能孝悌。
    d、外在事物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它只存在于我们的心灵里。
    e、心中无物,心外自然无物。
    f、王阳明讲格物致知,是格心中之物,致良知,落实到儒家的伦理道德诉求。
    g、在阳明那里,知与行相互包含相互促进,是同一功夫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h、高深的道理存在于外界的事物中,一草一木之都有其理,尽管世界上的事物无穷尽,但时间久了,积累多了,当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豁然贯通。

7、关于释迦牟尼在世时的“游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他带领僧团,以乞食为生。
    b、他游化的范围很广,遍及整个印度。
    c、他游化的路线是线性的,有明确的目的地。
    d、夏天是游化的最好时节,他们会加快前行。
    e、他游化的时间不长,大概有几年时间。
    f、他游化的范围不大,但游化的时间比较长。

8、根据本课程的学习,下列叙述中,不属于道教形成标志的是
    a、《周易参同契》的出现。
    b、太平道的创立。
    c、《道德经》的出现。
    d、《太平经》的出现。
    e、天师道的创立。
    f、道家学派的创立。

9、下列儒家历史人物中,不属于本课程讲授专题的是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王阳明
    e、张载
    f、王夫之
    g、周敦颐
    h、荀子

10、根据本课程的学习,下列人物中不属于道家道教人物的是
    a、老子
    b、庄子
    c、寇谦之
    d、支道林
    e、辕固生
    f、成玄英
    g、乐臣公
    h、裴頠

11、根据主讲教师的讲解,下列不属于荀子思想的是
    a、天人相分
    b、人之性恶
    c、礼者,养也
    d、化性起伪
    e、虚壹而静
    f、天人合一
    g、人定胜天
    h、仁民爱物

12、周敦颐向二程提问:“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颜子箪瓢陋巷,不改其乐,箪瓢陋巷何足乐?”根据主讲教师的讲解,下列不符合二程观点的是
    a、颜回的快乐在道德理想的追求里,而不在感性物质欲望的满足里。
    b、颜回把有道德的生活作为快乐的生活,而不是简单地把满足感官的快乐作为生活的快乐。
    c、颜回心安理得,安贫乐道,虽然物质生活贫乏,但它是有道德的生活,所以也是快乐的生活。
    d、通过不道德的手段,获取荣华富贵,不是君子的追求。
    e、颜回缺少理想追求,安于现状,知足常乐。
    f、颜回出生于贫苦家庭,被逼无奈,只能以苦为乐。
    g、颜回箪瓢陋巷,不足为乐。

13、根据主讲教师的讲解,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朱熹主要哲学思想的是
    a、即物穷理
    b、理一分殊
    c、心统性情
    d、居敬穷理
    e、民胞物与
    f、知行合一
    g、天人感应

14、根据主讲老师的讲解,关于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小乘佛教讲自我解脱,大乘佛教讲度化众生。
    b、大乘佛教讲自我解脱,小乘佛教讲度化众生。
    c、大乘佛教讲“中观”,小乘佛教不讲“中观”。
    d、小乘佛教讲“中观”,大乘佛教不讲“中观”。
    e、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都讲“中观”,但目标不同。
    f、大乘佛教有“空”“有”二宗,小乘佛教则没有“空”“有”二宗。

15、根据主讲教师的介绍,下列关于大乘佛教各个宗派,叙述正确的是
    a、在中国禅宗史上,惠能是中国禅宗的初祖。
    b、三论宗以《中论》《成唯识论》《百论》立宗。
    c、禅宗强调三谛圆融。
    d、唯识宗从唐代一直兴盛到民国时期。
    e、《法华经》主要运用止观的修行方法。
    f、华严宗讲四重法界理论。
    g、在中国禅宗史上,菩提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
    h、净土宗认为,只有认真研习佛教经典,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16、根据主讲教师的讲解,下列关于黄老学的说法,错误的是
    a、强调个体生命价值,崇尚精神逍遥。
    b、呈现出学术与现实政治紧密结合的特征。
    c、具有积极入世的态度和强烈的参与意识。
    d、以虚无为本,因循为用,兼采众家之长。
    e、黄老学是北方道家学说和南方黄帝崇拜的结合体。
    f、黄老学说产生于西汉初期,盛行于西汉中期。
    g、西汉时期的陆贾、贾谊等虽然属于儒家,但带有黄老思想倾向。
    h、《淮南子》认为治国之本是道和德,其次是仁义,刑法是辅助的手段。

17、根据主讲教师的讲解,关于藏传佛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藏传佛教是大乘佛教发展的一种特殊佛教形式。
    b、果成是相信我们本身就是佛,以佛的方式去生活。
    c、格鲁巴在西方世界里影响非常大。
    d、藏传佛教有四大教派:宁玛巴、格鲁巴、萨迦、嘎举。
    e、我们这一世不能修行成为佛本身。
    f、萨迦派是不禁娶妻的,所以始终可以进行夫妻生活。

18、根据本课程的学习,下列关于《老子》思想的论述,正确的有
    a、《老子》给现代社会提供了生活智慧、生态智慧和辩证智慧的启迪。
    b、道论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础,也是中国哲学形上智慧的源泉之一。
    c、《老子》希望人们像水一样柔弱处下,以柔保身。
    d、在《老子》中,“有”和“无”经常同时出现,是道的两种代称,它的最大特性是自然无为。
    e、《老子》要求人们无知无欲,具有反智和愚民的特征。
    f、《老子》的小国寡民是一种倒退的社会历史观。
    g、孔子提倡仁义,老子反对仁义,因此老子晚于孔子。

19、根据本课程的讲解,下列关于儒家哲学的论述,正确的有
    a、孔子对他之前中国人的精神生活进行了反思。
    b、孟子主张人性善,否定了人的自然欲望和需求,脱离了社会实际。
    c、荀子强调天人之分,认为人能够战胜上天,是“人定胜天”的最早提出者。
    d、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导致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停滞和落后。
    e、程颢和程颐提出了宋明理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问题,奠定了宋明理学的理论基础。
    f、朱熹的“存天理,去人欲”并不是让人放弃正常的生理需求,他区分了“欲”和“私欲”。
    g、程朱理学在南宋时期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当时的官方学说。
    h、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发端,是从领悟陆九渊的格物致知开始的。

20、根据本课程的学习,下列关于道家道教哲学的论述,正确的有
    a、根据马王堆帛书《老子》可知,《老子》在战国中期就已经存在。
    b、道教吸收了道家追求长生成为神仙的思想。
    c、《庄子》书分为内篇、外篇、杂篇,庄子本人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内篇中。
    d、玄学的发展经历了老玄、庄玄、儒玄、佛玄四个阶段。
    e、嵇康、阮籍是魏晋时期“越名教而任自然”思想的代表人物。
    f、宋代以后,道教逐渐分化为南北两派,南方为正一道,北方为全真道。

21、根据本课程的学习,下列关于佛教的说法,错误的有
    a、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大致在汉明帝时期。
    b、佛教的正念已经成为现代心理学研究的领域。
    c、四念处(住)观身不净说法的是观察自身不干净的地方,然后把自己洗得干净。
    d、在原始佛教时期,佛教比较反对个人崇拜,判断所学是否为佛法的依据是三法印。
    e、小乘佛教讲“中观”,大乘佛教不讲“中观”。
    f、苦行是佛陀坚持的重要修行方式。

22、根据主讲教师的讲解,下列关于道家道教在域外传播的叙述,正确的有
    a、道家道教传入越南的时间大致在魏晋时期。
    b、《道教事典》是世界上第一本以外国语言集中诠释中国道教事项的典籍。
    c、《道德经》几乎有所有欧洲主要语言的译本。
    d、英国著名科技史学者李约瑟特别关注中国道家道教思想中的科学因素。
    e、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特别推崇道教的自然观和宇宙整体观。
    f、唐朝时期,朝鲜学者金可纪回到朝鲜半岛传播道教,成为朝鲜道教的鼻祖。
    g、在清朝时期,道教被介绍到西方世界。
    h、施舟人是从事道教研究的著名汉学家,曾长期定居中国大陆进行道教学习和研究。

东方哲学期末考试(主观题部分)

1、请根据本课程儒家哲学的学习,对本部分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重点阐述你的认识、理解、收获和思考。(本题目仅是答题内容提示,并非答题标准和要求)

2、请根据本课程佛教哲学的学习,对本部分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重点阐述你的认识、理解、收获和思考。(本题目仅是答题内容提示,并非答题标准和要求)

3、请根据本课程道家道教哲学的学习,对本部分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重点阐述你的认识、理解、收获和思考。(本题目仅是答题内容提示,并非答题标准和要求)

4、请根据本学期课程的学习、相关著作的阅读,从儒家哲学、佛教哲学、道家道教哲学等不同的哲学流派,或者从东西方哲学比较的视角,谈谈你对东方哲学的特征、特点、意义、价值等的认识及评价。课程结束之际,也请您分享课程学习的心得体会,并对课程的不足之处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本题目仅是答题内容提示,并非答题标准和要求)

网站地图